看完DR.2的《医疗的“互联网化”与互联网医疗的博弈》一文,我觉得还是找到了地气,我认同此文的观点。 从传统的医药医疗行业转型到彻底的互联网+,我估量着至少需要10年,这里以是否彻底的医药分开为核心关键标靶事件。一旦彻底的医药分开发生,医药互联网+也许只需要五年就尘埃落定。这个转化的过程中,至少经历这么几个阶段:互联网工具化、垂直领域互联网+、全产业互联网+。 互联网+不等同于过去的玩法。过去的玩法是,只要我切准了时机,我总能在时机转换中抓住机会,从而获得成功;而互联网+不同,它是重构流程,重构生态,是消费流程的完全再造。 有人说,医疗领域无法互联网+,因为医疗是个失真的行业,或者说是极度依赖一方判断的行业。这样的行业离开了医生,也就无法存在下去,所以你所讲的流程再造就是个伪命题;医生就在那里,他的需求有可能发生变化,但他依旧在那里。我认同医生是移动医疗的核心,但我不认同移动医疗无法彻底互联网+。 在我的认知中,医生就是经验+判断+执行,因为药是药企生产的,而医生的任务是症状确诊和拿出诊疗方案,往往积累了大量案例的医生能快速地做出症状判断,并能拿出有效诊疗方案,且该方案符合有效、安全并兼顾成本。所以从医多年的老医生的价值比较高,因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病例。(现阶段很多药品营销从病例教育入手是有道理的) 但我们设想下,能不能创造一个数学模型,将医学症状分解成可标准化的和不可标准化的。我相信常见病几乎可以转化成可标准化的,而其他的疾病也可以转化成不可标准化的和可标准化的综合体。一旦此数学模型能够成立,那么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,比如症状的确诊问题,比如医院的定位问题,比如医生的轻重问题,比如保险的付费问题,等等。当然这一切必须等到此数学模型建立起来。 上面说了那么多,都指向一条:医疗互联网+需要时间。 而目前,我个人认为正处于互联网+工具化的一个阶段。这个阶段,没有互联网+也可日子过得好好的,只不过挣着口袋里的钱,晚上的觉有些睡不好,因为忧愁未来怎么办;进入互联网的,其实不玩互联网+,只要把人即医生聚拢了,也同样能拿到很多钱;或者做点互联网的动作,然后确实有助于销售的增加;或者确实押宝未来医疗互联网+的发展,做急先锋;或者已经布局互联网,试图在互联网+和线上线下融合上走一条新路。我想,目前医疗互联网不过是上面描述的集合。 这是医疗互联网+的第一个阶段:互联网工具化。这个阶段是必走的过程。 聊完这么多,我想问你几个问题:什么是互联网工具化?你互联网工具化了吗?你对互联网+的思索是什么?最怕的是一大帮的手举了起来:什么是互联网工具化?我不想醉,但我相信我醉了,你们也就懂了! |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 |
1、凡标注“原创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县域医疗卫生市场研究中心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县域医疗卫生市场研究中心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iyuanru@126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