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“十三五”行动计划》曾明确,到2020年,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、乡镇卫生院和70%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;85%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%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、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。 在政策的倒逼下,近些年,全国各地中医馆也是如雨后春笋般,一茬接着一茬,但正因为一味响应政策,注重完成指标而不考虑实情,大都没有实际运营,更没有发挥真正价值。 就像相关人士说的,建“中医馆”、“国医堂”,首先要有合格的中医师。如果一味以硬指标式不切实际推广,只会让中医馆沦落为表面工程,看起来很美,但更多的是闲置。 比如梅州,2015年起,为了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,梅州开展基层中医馆建设项目133个,规划投资总额2302万元。 然而在梅州这个广袤的山区里,中医从业人数明显不够,不少乡镇的中医馆医师不足,这让设备完善的中医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。 在某家中医馆记者在采访时得知,该中医馆只有3名执业(助理)医师,他们既要看病,又要给病人针灸、推拿等,医师专长发挥很受影响。 梅州只是一个缩影,“中医馆只是看起来很美”的现象,遍布全国各地。 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卫生院吴金华曾对此表示,对于有中医基础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可以考虑建设中医馆。但是,对于那些此前没有中医服务基础的基层医疗机构,就大可不必强制建立,如果中医馆不考虑实际基础和居民需求而建,势必会造成一定财力、物力、人力的浪费。 中医人才是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,也是中医振兴的出路,解决中医药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,迫在眉睫,尤其是在基层。 相关人士曾介绍,“数十年来,中医人才的储备量达不到目前需求量的1/5。很多基层中医馆硬件设施很好,但缺乏中医人才;大型综合医院想建中医科、国医堂,还是缺中医人才。据了解,每年国家培养的大量中医相关专业毕业生,考研、读博的大约占20%;做医药代表、保健行业的大约有40%;考公务员或经商的大约有20%;最后留在医疗岗位的≤20%,而这2成中,最后坚守在基层的<10%。” 就算守在基层的,许多中医师也早已习惯了开西药,开中成药时,也脱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指导。 除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,让中医药真正走进基层外,更重要的是政策的倾斜,以及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。 如业内所说,中医人才无法速成,培养周期较长,远水难解近渴。当下,应该从多方面引进、培养、使用和留住中医人才,尤其是解放民间中医。 民间中医是解决基层困境的阳光之路。不管怎么说,民间中医仍是社会治病救人的主力军,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社会医疗体系工作中的缺陷,是撑起基层医疗的核心力量。 他们虽然普遍学历偏低或者没有学历,但由于长期扎根基层,对中医药有大量的实践,在治疗上推崇纯中医疗法,有很多有效的技术手段,也很受老百姓的欢迎。 只是,在进入90年代后,随着国家法律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医师法的实行,很多民间中医因为学历等原因而失去了继续执业的机会,许多人转行,许多人坚持半公开状态,直到现在他们的问题都没得到真正解决。 许多珍贵的秘方也随着民间持有人的离世而失传,还有的正处在失传的边缘,不得不说这是国家的损失,是百姓的悲哀。 健康基层,才能健康中国,基层中医好,中国中医才能好。希望这一支力量,不会被埋没,早已实现他们应有的价值。 |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 |
1、凡标注“原创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县域医疗卫生市场研究中心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县域医疗卫生市场研究中心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iyuanru@126.com |